随着研究视域的不断拓展,“翻译”不再仅仅指示语言层面的语际转换,更关涉包括中西方语言特征、诗学传统、审美理想与诉求、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方面在内的阐释与研究。古诗英译中,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烁着文化权力的魅影。其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位移”,故而译出的古诗韵致不足,诗意寡淡。因此,本书以“意义”为切入点,较为深入地探讨古诗意义迷失的具体成因及内在机制,为优化古诗英译寻求解决方案,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同时,积极参
先秦儒家是儒家的发源,后来整个儒家的发展都是在其奠定的规模之上展开的。本书主要透过对殷周之际到战国末期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围绕四对范畴:祖、帝,德、天,仁、礼,性、命等,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本书运用范畴解析的方法,融训诂、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于一体,对于深入理解先秦儒学基本概念范畴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理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实现中国传统修修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之间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书予以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 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不再完全从属于德育,形成了独立发展的趋势,但其内核依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耦合与同构,能够进一步明确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作用。 本书在理论层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理论;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
本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与技术观为学理基础,深化阐释及探究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必要性意义、重要性价值、现实性境遇与可行性路径。主要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学理阐释,包括导论、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成果选题、写作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予以界定与厘清,重点阐释人工智能等相关概念、融合与创新的价值哲学意蕴,以及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创新的本质关联与内在逻辑。第二部分,理论问题研究转向至现实问题研究,该部分主要包括第二章内容,重点分析二者融合创新的现实境
本书将着眼点置于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学关系转变的近现代语境中,在研究体系、研究视角和学术视野等方面求新求异,对中国与朝鲜半岛新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整体探究,旨在增强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为中国新文学域外影响研究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 中国新文学与朝鲜半岛新文学之间,既存在“同轨性”,又存在“异质性”。在西方和日本巨大影响的夹缝中,朝鲜半岛新文学还是通过与中国新文学的交流,在萌生、演变和拓展等诸多方面接受了中国新文学的影响。“同质性”主要表现传统与现实的“同位意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新文学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律师兴、讼师灭”,律师是西式舶来品,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两者有类似,又有不同,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旧讼师的生存状态和新律师的执业实况,探究舍旧立新的原因,思考如何面对西式法律制度移植和本土法治资源,透过“新气象”和“旧残留” ,解读律师的“高尚职业”到“营业职业”,分析职业精神培育和养护。
本书主要收录了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数据与社会认识论’高端论坛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部分学术会议成果。本学术会议以“大数据与社会认识论”为主题,专家学者紧扣大数据的问题,从社会认识论和国家治理的视域多维度展开深入研讨,其思想共识与精华便构成本书的主体内容。 首先,关于社会认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学者进行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和跨学科交叉研究,解读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理解大数据问题的理论基础。 其次,针对大数据的发展,学者
GNSS技术已成为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并且其应用创新依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GNSS技术变革了原有的地表和大气监测方法,并且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和海洋学深度交叉融合,已成为这些学科发展的新动力。已有的GNSS气象学已不能充分涵盖GNSS领域的应用创新,亟需对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梳理和整合,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在这种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理论创新和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GNSS近地空间环境学的概念,其内涵包括GNSS导航、定位、授时,GNSS气象学和GNSS反射测量学,研究对
本书从电流参数特征、放电模式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火箭引雷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连续电流阶的电流特征。研究了不同距离回击磁场和电场的参数特征及其与电流参数的相关性,通过磁场传感器成功反演了回击电流,并比较了人工触发闪电与自然闪电的差异。书中还对比了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的差异,并对闪电定位系统回击电流峰值进行了估算比较分析。同时,本书着重研究了箭式先导的发展特性,分别从企图先导和追逐先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探究了火箭引雷中回击和ICC/M分量的声压特征,还分析了人工触发闪电的声压波形传播特
当轴流压气机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随着工况向失速边界靠近,叶尖端区流动会表现出有规律性的波动现象,称之为叶尖流动非定常性。这种非定常性不仅是轴流压气机叶片新一类振动问题-非同步振动(Nonsynchronous Vibrations,简称NSVs)和间隙区窄频带宽噪音的气动激发源,而且还是一种新的小尺度先兆波形式或与突尖型小尺度先兆波浮现有着内在关联。因此,对轴流压气机叶尖流动非定常性机理研究,探索和发展调控该流动非定常性的方法,是近30年来叶轮机械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本书总结了作者所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