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这一主线,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与资本主义的“三大批判”、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理论回响与意义四个方面出发,采用文本解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较为详细地梳理了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异化、物化等概念的区别,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基本内涵与形成过程,较为细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支配人”的神
自我问题——“自我本质上是什么”,是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未解之谜;在当代,它成了哲学与科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对自我问题的传统回答可分为三类:实体观、最小自我观与各种无我观。前两类可统称为“自我实在论”,它们与第三类自我观在近代和现当代分别进行了一场论战:(1)是否存在形而上学实体自我作为意识统一的基础;(2)是否存在某种最小自我作为经验自我建构的基础。在这两场论战中,一种独立自我预设——如果自我是实在的,那么它必定从基础上区分于他人和环境,优先于关系——及更深层的实体实在论思路始终被大
全书以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税费、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罚款、罚金)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同一环境行为引起的多重金钱给付义务关系之处理为命题,围绕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理论路径的提出及证成、理论运用、制度保障五个方面递进展开。本书主张,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中矫正税与生态环境金钱责任、惩罚性责任与填补性责任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对“生态环境损害”的不同定价。作为金钱类环境工具,生态环境损害金钱给付义务的使用不应走向过度和不足两个极端:既不能因分属不同部门法而形式化地叠加适用,也不能因同属某一部门法就否
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是国有企业贯彻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体现。然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落地?国有企业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在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如何体现国有企业的价值定位?国有企业如何实现自身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国企”的具体路径选择是怎样的。国有企业如何发挥海量生产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报告基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逻辑,讨论了分类改革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路径和政策选择,利用上市国有企业公开披露的数
本书按照质性探索与量性检验相结合的思路,从理论、实践和运行机理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进行了全面研究;梳理了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国内外研究、常见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在服务中的角色和职责;调研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实践,并参考借鉴国外经验为我国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发展提出了启示;调查和评估了国内外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服务现状,并参照国外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标准与建设经验为我国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提出了建议;考察了高校科研
一流大学的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校长,所以,分析和研究一流大学校长成功治校的理念与实践,对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美国一流大学具有国际性和代表性,是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比较对象,许多美国一流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和实践具有典型性,既有成功治校的榜样,也有以失败告终的个案。但无论如何,深化研究美国一流大学校长治校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使我们对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更全面的认识,丰富我国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推动高等教育学科朝着更完善的体系发展;并可以为我国一流大学校长提供有益的借鉴,为建设世界一流
本书在吸收借鉴中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概念界定、环境评估、策略规划、路径选择等环节的“一带一路”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对“一带一路”公共外交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聚焦“为何表达和实施”“谁来表达和实施”“向谁表达和实施”“实施和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和实施”等核心问题,探讨如何通过公共外交的方式,向“一带一路”域内外国家公众全面、准确地展示和宣介“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发生到最后胜利,革命的理念、理论和行动互为表里,密不可分。本书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理念和信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中国道路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显失公平制度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民法典》整合《民法通则》《合同法》时代的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两项制度,赋予显失公平制度新的内涵,如何理解和适用这一制度,是后民法典时代的重要课题。本书稿以我国民法典中的显失公平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渊源、法理基础、外在体系、适用方法、案件类型、法律效果六个方面对显失公平制度进行了全景式研究。本书的创新:一是澄清了显失公平制度的历史渊源,阐明了显失公平制度在现代法上的发展趋势。二是明晰了显失公平制度的法理基础。三是找准显失公平制度的定位并阐发其制度功能。四是引入动态
于可,国内著名的宗教改革史、马丁路德、基督教史研究专家,长期从事基督教史、宗教史、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本书主要精选于可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十年精心研究的成果,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考察西欧和中欧中世纪社会信仰与宗教问题,以及相关思想运动的影响及后果问题。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者们多是大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并产生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于可先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书汇集了他的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