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虚构的人,用来来往往的邮件,说了些影视人类学的事。一个长期从事影视人类学教学和民族志电影拍摄工作的人,以零零星星的札记,记了些不成体系的想法。
这是一本呈现民族志电影生产者个体经验的笔记。在个体经验叙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志电影的情景事实、民族志电影的合作共构、民族志电影中生活的质感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聚焦于高校教师的收入与住房分层、职业流动、主观地位认同、社会网络、科研压力与产出、工作满意度、生活方式与健康、工作与家庭、生活满意度与生活信心、社会公平感、安全感、社会信任等方面,重点分析高校教师的社会流动与综合获得感的关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获得感的若干政策建议。本书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高校教师的获得感与社会流动”的最终成果。希望能够在促进高校教师合理的社会流动过程中有效提升其获得感,并在促进高校的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笔谈特辑、专题研究、政治篇、思想篇、经济篇五个栏目。“笔谈特辑”针对中国日本史研究存在引入较多难以理解的术语、短语等现象,特邀请徐建新、刘晨、梁晓奕、胡炜权、康昊、王玉玲、刘晓峰等学界七位学者探讨日本史学术名词的使用和翻译经验。“专题研究”以“日本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学”为主题,以《菊与刀》、《航西日记》、敦煌本《文心雕龙》、《愚管抄》等研究文献和一手文献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这些文献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内容特点、相关作者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活动等。
本书以西方留学生在京的跨文化经历为棱镜,揭示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含义,透视中国在国际教育版图上占据的重要地位。这些留学生为何选择来京留学?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如何展开?他们在京期间的社交圈如何形成?他们如何开展跨文化互动?他们的自我认同有何变化?透过这些嵌入在地理想象、社会网络、身份认同、能动性和跨文化性框架中的个人体验,本书将历时两年完成的25个采访化作一个个独特的故事,在国际教育流动格局飞速变化的大背景下呈现这些迁移个体在中国的别样人生。
本书内容为188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变革,讲述了一场在沟通和运输方面的革命,分析了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认为这场革命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的关注点放在对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以跨学科的视野在音乐、艺术、文学以及哲学方面提供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例子,创造了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使这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对日后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关于1922年的非传统传记,是对20世纪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年代的迷人记述,揭开了许多现代主义名人之间鲜为人知的联系,包括艾略特、庞德、菲兹杰拉德、希区柯克、萨尔瓦多·达利、路易斯·布努埃尔和加西亚·洛尔迦等。全书以日志的形式,通过记述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学家、艺术家、舞蹈家、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哲学家、剧作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在1922年的重要事件,展开了一场五光十色的文化娱乐之旅。他们的作品和生活在1922年的12个月里碰撞交叠,引起了一股新浪潮,标记了现代主义的开端。
本书是法国知名作家的畅销小说,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小说的形式演绎了信仰与追寻的故事。书中的探寻始于一场存在主义危机——身为作家的主人公遭遇写作瓶颈,与妻子出现感情危机,抑郁,彷徨,不知人生意义为何,不知生活该何去何从。主人公一开始以信仰为精神寄托,但最终发现突破困境的关键不在于相信与否;这是一场持续一生的试炼。这本优美艰深的书,其核心便是一种去理解自己在更宏大的人类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需求。
守望者·形视系列:凝视图形,思辨艺术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利特是比利时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
贾科梅蒂(Giacometti,1901—1966)是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集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惧与孤独。本书是法国作家本·杰伦为著名艺术家贾科梅蒂所写的评论。本·杰伦结合其关于单人道的童年记忆来理解贾科梅蒂雕塑作品的形式特征,并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细致观察来体悟贾科梅蒂雕塑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关怀。此外,本·杰伦还对贾科梅蒂的画室进行了探访,在展示艺术家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揭示了其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创作理念。